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 医者风采

四川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乡村医生守卫基层群众平安

阅读量: 【发布日期:2020-02-10 】 关闭

logo

奋战在防疫一线的村医。 钟欣 摄

    (抗击新冠肺炎)四川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乡村医生守卫基层群众平安
     中新网成都2月9日电 题:四川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乡村医生守卫基层群众平安
     作者 起钰婷
     “体温36.5度,正常,平时注意防寒保暖,如有任何不舒服及时给我打电话,最近都不要串门哈,我去下一户了。”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得胜镇大水坝村,作为乡村医生并兼任村干部的李梅霞,走村入户为群众测量体温、作病例初筛、对辖区特定人群开展慢性病随访和健康管理是她每天的工作。
     一身白大褂、一个口罩、一副手套、一双长筒靴是李梅霞简单的“防护”装备。“我每天上门给群众测量体温,都是自己走路,村上同事主动要送我我都没答应,我每天接触的人多,怕影响他们的安全。”李梅霞说着,来到村委会为她专门设置的“消毒间”,脱下一身“装备”,给自己消毒完后,才敢走进办公室,开始进行她村上的日常工作。

73岁老村医李相才和他心爱的“小摩托”。 钟欣 摄

    李梅霞仅仅是四川省全方位阻击新冠肺炎、全身心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一个缩影。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乡村医生成为了做好农村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放弃休息、24小时随时待命……四川全省成千上万名乡村医生坚守在工作一线,行走在乡村路上,守护着基层群众的健康平安。
    “乡亲们,防疫牢记这三条:戴口罩、勤洗手、不打堆……”一大早,在达州市大竹县石河镇罗家村,73岁的老村医李相才骑着摩托车奔驰在村道上,挂在车身上的“大喇叭”不停地播放着防疫知识;车架上跟了他40余年的老药箱子,里面基础药品、口罩、体温测量仪、防疫宣传资料一应俱全。

父子村医扛起抗疫大任。 钟欣 摄

    “在村里搞宣传,还是大喇叭最有效,把全村的大路、小路都跑一趟,家家户户都能覆盖到。”这个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村医李相才和他的摩托车成了罗家村流动的监测站、宣传车。“遇人测体温,挨户传消息”——这些天来,李相才平均每天要在村里奔忙10个小时以上。听着喇叭里熟悉的口音,看着村道上熟悉的身影,罗家村的乡亲们就“吃下了定心丸”。
    随着防疫进入关键期,村医为全村群众“操碎了心”。“不要到人多地方凑热闹,出门一定要戴好口罩。”“体温正常,但也不能乱走动,外出就会增加被疫情感染的风险……”每日,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五里村第一卫生站站长朱华同父亲朱顺贵都忙着走村串户,为村民测量体温,宣传普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
    “目前每天除了为村民提供日常诊疗服务外,我们还要配合村委做好疫情的防控宣传和返乡人员摸排工作,保证如果发现疑似病例,能第一时间送往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朱华说。
    农村信息传播相对不畅,容易造成村民对疫情认识不足、麻痹大意、防控意识相对较弱,如朱华、朱顺贵父子一样驻扎在乡村的医务人员,就成为了农村医疗卫生防疫战线的第一道“堡垒”,在农村基层疫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第五次会议曾指出,四川省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不足,这是四川全省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会议要求四川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通知要求,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村两委责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医作用,全面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深入细致做好农村地区可能的传染源排查管控工作,补齐短板、堵塞漏洞,进一步织密织牢群防群控网络,坚决打赢农村疫情防控阻击战。
    此时,和李梅霞、李相才、朱华、朱顺贵一样,四川还有无数村医正奔赴在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的路上。(完)

(转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