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几乎每个老人都经历过保健品的骗局,特效保健食品、玉石床垫、药酒、火疗等等虚假宣传、虚构疗效。甚至有不少老人在骗局拆穿后,仍然坚持认为这些并没有什么作用的保健品是有效。为何会产生这种情况,主要就是在于这些不法商贩营销保健品过程中,运用了“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科学实验指出,安慰剂效应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现象,至少能使1/3以上的患者病症显著改善。“安慰剂”效应十分神奇:一种没有任何作用的食品,通过各种方式,让病人相信自己服用的药具有治疗效果,就算这个药是假的、是没有治疗效果的安慰剂,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明显疗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安慰剂未必能起到真正又持久的疗效,而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却因此会被耽误。
在保健品的虚假营销中,不法商家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强化对老年人的心理暗示,从而让“安慰剂”效应实现最大的效用。经常采取的手法有:一是聘请“名医”宣传。不少保健品通过虚构的“名医”“老军医”“藏医专家”“苗医圣手”等进行宣传,推销保健品,通过貌似“专业”的推荐,增强对老年人的心理暗示。二是名贵药品加持。宣称其产品中包含人参、鹿茸、雪莲等名贵药品成分,通过名贵药品的加持,宣传其保健品具有疗效。三是营造抢购气氛。通过召开展销会等方式,让大量的“托”进行抢购,营造保健品营销销售的假象。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做法,很容易让老年人产生“眼见为实”的感觉,从而对保健品充满信心,从而让老人形成“安慰剂”效应。同时由于“安慰剂”效应,老人很容易产生“保健品有效”的认识,并向身边人推荐,也从一个侧面加强了其他人的“安慰剂”效应。
老年人学习和认识“安慰剂”效应,可以有效防止涉及保健品的诈骗活动。保健品不是药品,不具备治疗作用,老年人一定要注意查看保健品的适应症和国家批号,避免延误治疗。作为子女也要时常关心关注老年人健康,多陪伴他们,让他们避免孤单,给予情感支持的正面能量,让他们远离步伐保健品带来的“安慰剂”效应。
姓名:马田
单位:宜宾市教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