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省老龄健康发展中心 > 老龄健康 > 政策解读

两会声音 :代表委员献良策 守护幸福“夕阳红”

【发布日期:2024-03-12 】 关闭

每年两会,养老都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2024年两会上,从养老供给、银发经济到适老化服务、产业链布局、科技赋能再到养老人才的培养,代表委员们围绕养老积极建言献策,共同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而努力。

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达到了2.97亿,占总人口的21.1%,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17亿,占总人口的15.4%,其中,大多数老年人会选择居家养老。

全国人大代表宋兆普表示,希望能由政府主导,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

宋兆普说,老人无需离开亲友和朋友不会产生孤独感,经济上比较实惠,方便子女照顾,能缓解老人的精神压力,这种养老希望由政府主导,规范职业行为,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让我国的养老更有中国特色,让更多人满意。

全国政协委员花亚伟则建议,要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花亚伟表示,一是加强智慧养老建设,让互联网赋能养老服务。二是加快构建“物联网+服务”的模式,让助餐、助浴、助医、助洁等服务变得及时可及。

全国人大代表李楠楠虽然年纪不大,但投身养老护理行业却已经有十几年。常年跟老人接触,也让她开始思考,自己这代人老了以后,应该过怎样的养老生活。她表示,多元化养老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李楠楠说,以前养老只要是个机构能住进来,能做好、养好老,能有舒服的一个服务方式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不行。

现在考虑得越来越多,想要吃得更加精致,有的老人想要喝奶茶,还有老人炒股。每一代人的养老模式都不一样,未来的多元化养老是因人制宜,个性化的养老

关于养老,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两会“部长通道”上,民政部部长陆治原也表示,将大力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期待未来会有更多好的养老政策措施落地,让中国的老年人过得更加幸福。

  

全国人大代表范先群:健全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健康老龄化

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人面临的各种健康挑战也在增多。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认为,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解决方案,建议健全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健康老龄化,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范先群认为,要优化老年人精准医疗和健康管理体系。应该保障老年人能够获得持续、优质的医护康养服务:

一是完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推进以老年医学科、老年病学科建设为技术核心的老年病医院建设,推进老年病医院等级评审和标准化。

二是开展老年医学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研究推广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及多发病共存综合防治的适宜技术、指南和规范。

三是加强老年护理、康复机构建设,鼓励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具有医护能力的护理、康复专业机构。

四是保障老年人医疗与保健服务资源配置,探索实施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改善老年人就医体验。

此外,建立健全老年人数字化主动健康管理体系同样重要。范先群表示,应推动老年人健康服务机制由“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被动管理、病后管理”到“数字化主动健康管理”转变。

他建议推动建设老年人健康监测与管理的大数据整合与共享机制,构建老年人健康监测与管理大数据云平台;依托监测大数据云平台,动态监测和评估老年人主动健康状态,构建主动健康干预知识图谱,实现老年人健康风险精准识别和动态健康管理;发展老年人健康管理辅助技术和产品创新,提升智能穿戴和辅助设备的适老化研发和应用水平,通过“智慧助老”行动,缩小老年人使用数字技术的鸿沟。

范先群建议,还应加强衰老及相关重大慢病的基础研究,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探秘衰老机制、疾病发展与健康寿命间的关系。

范先群指出,可以从机体功能、结构等层面研究衰老过程中分子、细胞、器官、人群等衰老现象发生特征和机理,构建机体衰老与相关重大慢病图谱;探究主动健康理念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精准干预,探寻膳食营养、精神情绪、运动、睡眠等主动健康生活方式对于老年人群代谢特征、免疫调控、机体机能(如骨骼肌肉、认知、心肺等功能和退变)的影响;通过人群+基础”“宏观+微观”的多模态数据整合,发现健康长寿关键因子、生物标志物和延缓衰老的靶标;开发多维度生命健康要素对老龄健康影响结局的测量、分级、评估和干预的综合适宜技术包

学科建设等角度出发,他建议贯通老年医学本科、研究生培养和继续教育,将老年医学知识纳入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建立老年医学跨学科综合诊疗模式,鼓励医疗机构打造老年医学多学科协作团队,建立患者为中心实行多病共治的模式。

此外还可以设立老年医学专项基金,支持老年医学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研究项目以及人才培养。(记者韩晓余)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友东记者专访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您提交了《关于发展高质量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如何理解高质量?对于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高友东:所谓“高质量”,我认为还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根本落脚点是让人民群众满意,而让人民群众满意,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支撑。我认为,具体包括几个方面:(下转2版)(上接1版)

首先,要统筹好功能协同和组织形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两个支柱”,并形成互补与协同的关系。

一方面,由社区提供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准公共养老服务,主要满足社区内部需求分散、竞争性和排他性都比较弱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搭建养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社区养老基础设备设施、老人危急救援服务响应站点等,分摊或降低民营机构进驻社区开展服务的前期固定成本投入,以增强其开展专业化服务的意愿。

另一方面,针对社区内大量老年人生活照料及基础医疗服务,由专业化养老机构进入社区提供服务。

其次,要构建伞形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形成“区域级养老服务综合体+街道级专业化机构+社区级嵌入式服务点+家庭照护床位”四位一体、综合联动的伞形结构。

一是区域养老综合体应配套专业的康复中心、养老护理中心,按照康复专科医院建设标准,配备专业性康养设施及管理和治疗团队,满足老年人普通养老机构无法满足的需求。

二是街道的专业化机构作为主要接纳高龄、独居、失能和失智老人的物理载体,提供全天候的专业化养老服务。

三是社区嵌入式服务点应作为辐射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根据地,为居家老人提供菜单式上门服务和应急响应,包括上门为老人洗澡、提供注射药物等简单的日常医疗服务,以及老人突发疾病的救助和送医等。

四是家庭养老床位主要依托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专业照料、远程监测、紧急响应等居家失能养老服务。

再次,要注重线上线下响应能力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突出智能化的同时,要强化线上线下互动协同。以街道或社区为单位的智慧养老平台要尽可能覆盖社区所有老人,尤其是高龄、独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在通过技术手段保护老人生活隐私的前提下,提升对老人紧急情况下的自动报警和交互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招标机构进入社区或通过物业提供线下响应和上门服务,并建立强有力的监督保障机制。

最后,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有关规范。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养老行业协会、养老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快制定居家养老系列标准和规范,包括居家养老服务清单、服务标准和规范,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定期评估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来源:中国老龄、央广网、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