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省老龄健康发展中心 > 老龄健康 > 政策解读

让“老有所医”更完善

【发布日期:2024-03-14 】 关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指出,要加快补齐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对此,记者采访了多名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建议。


    加强基层慢病管理体系级人才队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医师刘梅林长期聚焦老年医疗问题。在今年两会上,刘梅林提出加强基层慢病管理体系及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她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防治与管理已经成为基层医疗服务的重点

如果基层医院和家庭医生团队能做好慢病、失能失智患者的管理,使患者得到优质医疗照护,将有助于吸引患者在基层就诊,缓解三甲医院老年人“一床难求”问题,使危重疑难疾病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同样离不开人才培养的支持。因此,刘梅林表示,在加强基层老年人慢病管理体系搭建的同时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

    可以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定向培训,推进在医学院校增设“老年医学和健康”专业,为基层培养老年医学人才。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发挥中医药在慢病防治方面的优势。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医学人才投身于老年人慢性疾病管理工作。并引进专家及大型医疗机构退休医护人员到基层工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和防治能力。


让银发族跨域就医数字鸿沟


全国政协委员丁梅今年关注的重点是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智慧医疗改变了传统就医模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鸿沟”,如何让“银发族”跨过去、跟得上,需要引起重视。

丁梅向大会递交了《关于全面提升公立医疗机构老年友善水平的提案》,她建议,对区域挂号平台进行优化整合,减少操作步骤,提供简化版的人机交互界面与引导式操作流程,设立便于老年人使用的一键直达入口及语音搜索等功能。

积极探索由症状或疾病入手、寻找对应科室或医院的挂号新模式。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患者,应配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自助机等点位进行人工服务。


    加快发展智能康复医疗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慢性病人群逐年增加,康复医疗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在工作中发现,目前我国康复医师缺口极大,他建议加快发展智能康复医疗

陈义汉指出,康复医疗能够帮助脑卒中、神经损伤、阿尔茨海默病等患者实现功能恢复,达到最大可能的生活自理、劳动和工作的能力,同时降低社会护理成本。

陈义汉基于多年的工作实践发现,我国在推进建设智能康复医疗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康复医疗机器人的市场准入、临床使用、医保支付定价等环节尚未形成一致的评估标准,各地政策差异大,医疗机构引进意愿普遍不高,应用推广受限。

医疗机构引进智能康复医疗器械后,其康复、临床、研发之间的联动方式也有待探索。医保覆盖智能康复项目偏少也是康复患者获得感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陈义汉说。

对此,陈义汉建议,应加大对智能康复机器人的支持力度,通过产业基金、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智能康复医疗,并扩大和完善医保和保险支付。

来源:中国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