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专题 > 向杨勇同志学习(2017年7月归档) > 向杨勇同志学习

生命写就的无疆大爱——追记为支援玉树地震灾区牺牲的省卫生厅应急办副主任杨勇

阅读量: 【发布日期:2012-01-21 】 关闭

logo

四川日报记者:石小宏 张守帅

  玉树牵情,好男儿书写大医精诚;蜀水反哺,真汉子再续大爱无疆。5月18日,成都磨盘山公墓。因为一位普通医疗工作者的离去,卫生部的领导来了,省领导来了,青海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来了,社会各界上千名群众来了。哀乐低回,泪光闪烁;菊香满屋,追思似海;风也呜咽,人也呜咽。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了怎么样的事,竟然这样令人悲伤?这样令人怀想?铁人、勇士、君子、大忙人……他,就是牺牲在支援玉树地震灾区的我省卫生厅应急办副主任杨勇。

  “他是铁人。在驰援玉树的四川医疗救援队里,他最辛苦、压力最大,但他从来不说,只是默默工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主任康焰教授

  5月14日杨勇出车祸的地点,在甘孜州德格县马尼干戈乡。

  1个月前,4月15日晚,驰援玉树的四川医疗救援队,也曾路过那里。在队员汪立茂记忆中,自14日下午从成都出发起,杨勇一路上都在打电话联系救援事宜。

  甘孜州卫生局副局长林银生,在玉树地震发生后不久,便接到杨勇的电话,内容简洁明了:“两年前全国支援四川,现在是我们回报感恩的时候了,请做好救援玉树的准备。”当杨勇路过德格县时,甘孜医疗队已在玉树施救一天。

  成都距玉树有千里之遥,黄金救援时间却只有72小时。行至甘孜境内,路况陡然变险。当地政府安排警车为救援队开道,为了尽快抵达,杨勇将警车留给拉运物资的保障车,自己带着6辆救护车先行而去。一路披星戴月,4月16日一早,抵达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

  那时,林银生已在赛马场安营。经过与指挥部协调,杨勇将救援力量集中到这个受灾群众最多、条件最艰苦的安置点。杨勇的到来,让林银生放下心来。他知道,杨勇是医疗应急救援前线的主心骨。这次,杨勇担任救援队前线总指挥。

  赛马场忽而狂风肆虐,忽而雨雪纷飞,忽而烈日暴晒,常常一天经历四季。恶劣的气候,是惯于平原生活的人难以想象的。真正的考验,是高原反应。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路上,已有队员感到气短胸闷。而且,杨勇已患上高原感冒。

  这是四川医疗队实施的第一次跨省救援,杨勇要负责各支小分队的任务安排、后勤保障、信息采集以及与指挥部的沟通协调,每天要忙十六七个小时,饮食是矿泉水就干粮。“他是整个队里最辛苦、压力最大的人,但他从来不说,只是默默工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主任康焰教授说,“他是铁人。”

  杨勇经常找人借手机。起初几天,供电不足,他却电话不断,有时要把几个队员的手机打得电池耗尽。救援队只带了三顶连体帐篷,他坚持让医护人员睡在里面,还把睡袋也贡献了出去,他自己与人挤在车厢里睡。半夜冻醒了,他就跑到车外默默抽烟。

  汪立茂是他的“睡友”。他明显感到,杨勇的脸色渐渐变得蜡黄,到了晚上,还咳个不停。队员看到他的病情愈加严重,心疼地说:“‘杨老太爷’,快回成都休整下吧。”杨勇回答:“干我们这行,险情不除,哪有退路可言?”

  咳嗽声中高强度工作,杨勇坚持到4月23日。仅在震后7天,他们救治伤员4013人,后期还救治各类伤病员4683人次。而那条从赛马场到指挥部长约6公里的路,也不知被他用脚步丈量了多少次。

  5月14日,我省玉树地震灾区卫生防疫队“换防”,杨勇再次来到他牵挂的灾区。当天完成相关工作后,杨勇离开玉树并沿途查看甘孜灾后卫生工作。当晚7时,当车行至甘孜州德格县马尼干戈乡时,突遭暴雨,发生车祸,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6岁。

  “他是勇士。他对工作执着认真,处处冲锋在前,我们都叫他‘勇杨’。”

  ——省医院急救中心主任胡卫健

  驰援玉树,只是杨勇应急救援生涯的一次经历。自从到省卫生厅应急办后,医疗应急救援十有八九能看到他的影子。

  在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禽流感、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甲型h1n1流感以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中,他总是出现在最前面。有人给他作了一个统计,5年来他直接参与协调处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事件达250余起。

  经常一起参加救援的医务人员,送他一个别称——“勇杨”。省医院急救中心主任胡卫健告诉记者,大家给他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对工作的执着认真、处处冲锋在前的精神。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杨勇紧急驱车赶赴省地震局了解灾情。震后1小时,当大多数人还处在惊恐中时,他已和分管厅领导一道,率领20余辆救护车和80余名医护人员,火速赶往了震中汶川。途中山体滑坡、道路阻断,心急如焚的杨勇和带队领导快速商议后,又连夜转战另一重灾区北川。天渐渐暗下来,山路崎岖,余震频发,一路上,随时都有被飞石击中和翻车的危险。

  5月12日21时左右,杨勇一行抵达北川,迅速投入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抢夺战”。杨勇将医疗急救队分成5个小组,连续作战,没有片刻休息,尽一切努力将一个个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缝线包扎伤口、输液敷药、固定骨折体位、转送伤员……从12日下午出发到14日凌晨,杨勇和他的医疗队忍受疲劳和饥饿,连续战斗了30多个小时,累计抢救和转运伤员千余名。

  5月15日以后,根据卫生厅指挥部的统一安排,杨勇又迅速投入到医疗救援队伍组织调度和地震伤员跨省大转运工作中,连续5个多月,没有休息一个礼拜天和节假日。

  “杨勇是君子,是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人。”——省卫生厅机关党委书记杜波

  “勇杨”走了,林银生感到内疚。他说如果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许不至于此。

  离开玉树前,林银生曾致电杨勇,商量是否派个车将他接到康定,但是,“老杨太低调了,他说不要增加地方负担。”

  这是杨勇惯有的作风。甘孜州疾控中心副主任黄建华,2008年3月结识杨勇,那是在一次鼠药中毒医疗应急处置现场,杨勇在冰天雪地中火速赶来。“因为处置得当,未发生死亡。”黄建华说,杨勇吃得苦,经常连夜赶路,到了基层,也是和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从不提要求,生怕添麻烦”。

  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在为工作奔波:

  上午11时,离开玉树前往我省地震重灾区石渠县真达乡,查看当地乡镇卫生院受损情况,慰问医疗卫生人员;

  下午2时,前往国家级鼠疫监测点石渠县俄多马乡,督查灾后防疫及鼠疫疫情防控等工作;

  下午5时左右,又紧急赶赴甘孜县检查指导工作……

  “杨勇是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君子。”省卫生厅机关党委书记杜波说。

  2006年,杨勇荣获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8年抗击汶川特大地震,杨勇受到灾区干部群众交口称赞,卫生厅党委拟再次推荐他参评这一荣誉,却被他拒绝了。他说,我已受过表彰,荣誉留给其他人吧。杨勇遇难前,卫生厅正以党委名义,又一次推荐他参评优秀共产党员,他还是拒绝。

  今年5月10日,林银生和杨勇应邀参加四川电视台“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特别节目录制。按照安排,原本由杨勇代表赴玉树医疗队出镜,他却推让给林银生,说:“他们是四川第一支抵达玉树的救援队,最有代表性。”折中后,杨勇站在林银生旁边,当了一次“绿叶”。

  他用谦让的态度对待荣誉,但在业务上,却格外严谨。“他在玉树还有个工作,叫‘劝退’。”汪立茂说,玉树地震后,四川各地医疗队,都怀着感恩之心准备赶赴玉树,但那里道路狭窄,承载能力有限,出于效率、安全等考虑,杨勇着实劝退了一批已经上路的队伍。

  “应急救援,一定要一个声音、一个命令、前方为主。”4月20日,杨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语重心长地说,要整合和协调各方力量,尤其不能各自为战。

  他是一个爱护队员的人。在玉树,一旦发现队员出现严重高原反应,立即协调转出治疗。其间先后有44名队员通过飞机或陆路转回四川,却不包含他自己。

  杨勇曾向记者表示,期望能够静下心来,研究有关救援力量远距离投放的课题。孰知,此愿未了,斯人已去。

  “杨勇同志的离去,是卫生系统的重大损失。”省卫生厅厅长沈骥沉痛地说。

  “他是大忙人,手机常常在深夜响起,成了他出发的‘定时器’。”——杨勇的妻子李平

  杨勇忘我工作,感动着很多人。而他率直的性格,也让更多人成为他的朋友。做同事他是最好的,做朋友他是终生的。省卫生厅应急办主任苏林这样评价杨勇。

  苏林告诉记者,车祸发生后,按照省卫生厅的指示,苏林于当晚10时带着5辆救护车直赴出事地点。护送杨勇的遗体回成都,沿途要经过几个县,每经过一个地方,总是会有不少的当地医护人员和群众为他送行。

  5月16日上午7时多,当车队到达成都成雅高速公路出口处时,“抗震楷模捐躯玉树、杨勇同志英灵归来”的横幅下,100多位同事、医务人员和赴玉树医疗队队员们,早已在那里等候着。

  “我已从青海玉树顺利返回,救灾工作圆满完成。”杨勇儿子杨汉坤的手机中,至今保留着父亲发给他的一条短信,时间是4月25日。

  杨汉坤在上海某大学攻读服装设计专业,平时很少给家里通电话,在接到这条短信后,他一直以为父亲还在成都。直到5月16日,他接到家里一个电话,说父亲生病昏倒了,要他立即赶回成都。到家后他才知道,那次短信竟然是他与父亲的最后一次交流。

  儿子回忆,父亲似乎永远都是大忙人,永远都有干不完的工作。有时半夜里接到一个电话,父亲立即起床就走,好几天不回家。更多的时候父亲连家也不回,就直接从单位出发了。

  这几年,杨勇实在太忙。手机常常在深夜响起,成了他出发的“定时器”。妻子李平最知道杨勇的忙,自到应急办工作后,杨勇不在家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他随时都处于工作或者工作待命状态,没有年休、少有假期。”“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没有任何怨言,他说自己做的事都不只关系到个人,不能随着性子来。”

  去年6月的一天,是杨勇夫妻结婚20周年纪念日。李平念叨了很长时间,杨勇才破天荒请了一周假,陪李平回了趟泸州的娘家。一路上,仍然电话不断。

  这一次丈夫重返玉树灾区,李平原以为和过去一样,疲惫的他会敲门进屋,重回家的怀抱,没想到却从此天人永隔,甚至没来得及说上一句诀别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