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专题 > 向杨勇同志学习(2017年7月归档) > 向杨勇同志学习

在哪儿都要拼命干好工作

阅读量: 【发布日期:2012-01-21 】 关闭

logo

  生命的逝去无可避免,令人感伤。杨勇的牺牲却令人在感伤之外,多了一份震撼。

  因为这份悲壮的牺牲打开了人们对杨勇生平的记忆之门。当记忆的碎片拼接起来,人们发现,杨勇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如此充实,他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奉献于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他活出了永恒。

  让杨勇担任应急办副主任主要出于什么考虑?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沈骥说,杨勇所学的是公共卫生,专业对口;在过去呆过的几个岗位上,锻炼了疾控工作经验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甘于奉献,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不计得失,从没有任何抱怨,任何要求……杨勇不仅是应急排头兵,也为共产党员树立了楷模。

  ■“我就干环境卫生,我能干好”

  沈骥所说的杨勇的诸多特点,在杨勇刚参加工作时就有所体现。

  1985年,从华西医科大学卫生系毕业的杨勇被分配到当时的四川省卫生防疫站工作。一圈实习下来,他选择到环境卫生科工作。

  上个世纪80年代,卫生防疫工作又苦又累,经济收入低,受人尊重的程度远不如当医生。当时有一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远看像个要饭的,走近一看原来是防疫站的。”相比较而言,防疫站的疾病控制科、食品卫生科是那个时候大学生分配首选的热门科室,有较好的经济收益和较多的出国机会。环境卫生科是工作条件最苦的,做的主要是农村工作——管水、管粪。

  在学校,杨勇是优等生,照理讲完全可以在防疫站里选个好的科室。但他没有。他说:“苦活也得有人干。我就干环境卫生,我能干好。”

  就是这句话让同在防疫站工作、时任杨勇指导老师的付文昭注意上了这个初出校门的小伙子。“小伙子很要强,有空就看专业杂志,读专业书,总想尽快熟悉工作,总想把工作做完美了。”

  做环境卫生工作,出差是家常便饭。四川地形地貌复杂,危险也是如影随形。早在1998年,杨勇就在出差途中遭遇过车祸。当年5月的一天,杨勇和同事出差去验收一个化妆品生产企业,途中乘的客货两用车翻下了2米多深的沟坎,4个车门都甩掉了,挡风玻璃也碎了。杨勇当时腿部受伤,鲜血直流。但他爬起来后顾不得检视自己的伤口,一瘸一拐地冲到同事们身边,询问大家的伤情,并帮助伤者把嵌进皮肤里的碎玻璃一点点挑出来。其实在这一行人里,他受的伤最重。

  经历过这次车祸的杨勇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做着琐碎而平凡的卫生防疫工作,一干就是15年。15年来,他从一个初出校门的毛头小伙逐步成长为环境卫生科副科长(后改为环境卫生所,杨勇任副所长),很好地团结、带领同事做好各项工作,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并获奖。

  “很能干,不虚伪,吃苦耐劳,下基层厂区采样十几天,每天泡在现场。大家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付文昭说。

  ■“一定要给西藏人民留下点什么”

  有艰苦的工作杨勇是一定要抢的。与杨勇同时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同时分配到防疫站工作的许毅说。

  参加工作后的第三年,防疫站有三个支援西藏的名额。本来没有杨勇,但他不服,硬是抢了一个过来。

  1988年10月,杨勇和同事赵年华、张灵麟赴西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支援。杨勇被安排在卫生科,从事国境卫生检疫、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等工作。

  上个世纪80年代的西藏,通讯不畅、交通不便,特别是在大雪封山的季节,仿佛与世隔绝。尤其可怕的是高寒缺氧,内地人去了极易因高原反应而产生严重后果,可当时自治区最好的医院连一个抢救必备的高压氧舱都没有。同期支援西藏阿里地区的广东医疗队,就因严重高原反应而牺牲了一名队员。

  困难和危险并没有吓退杨勇他们。他们住库房,冬天湿毛巾挂起来不到10分钟就冻成棍。他们自己支起柴炉做饭取暖,从自治区医院借来病床和被子支起床铺。到西藏第一天下的面条没熟,也将就着吃下去。第二天适应一天高原环境,第三天就正式上班了。

  当时的西藏,在开展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监督监测等工作上较内地滞后,作为四川省第三批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的援藏卫生人员,杨勇和另两位同事商量:“我们一定要给西藏人民留下点什么。”他们决意要把先进的卫生防疫观念、理念和知识技能留下来,填补当地卫生防疫工作中的空白。

  根据西藏卫生防疫人员的知识结构状况,杨勇亲手制作了各种采集样本的器具,采取到现场边工作边培训的方式,手把手指导当地卫生防疫人员。援藏两年间,他走遍了西藏7个地、市、区,深入环境艰苦的现场开展环境卫生监测工作,共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培训班10余次,培训160余人次,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卫生人员。

  援藏期间,杨勇遇见了藏族同胞阿加。因生活很困难,阿加打算让自己的小孩辍学。杨勇知道后,立即把积攒下来准备孝敬父母的100元钱取出来送到阿加的手上,让他给孩子交学费,还告诉阿加,没有钱,就跟他说。那时杨勇的月工资才几十元钱。由于在援藏期间有突出表现,1989年,杨勇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卫生防病先进工作者。

  1990年5月,近两年的援藏结束。杨勇实现了“给当地留下先进的卫生防疫观念、理念和知识技能”的目标,自己也练就了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乐于奉献、善于动脑的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一直在杨勇后来的生命征途中熠熠闪亮,也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是个做应急的好材料”

  出于对杨勇的了解,四川省卫生厅机关党委书记杜波说:“讲大局、讲责任、敢担当,杨勇是个做应急的好材料。”杨勇的表现无愧于这样的评价。

  1999年,布拖县暴发霍乱疫情,情况紧急。杨勇当时在省防疫站环境卫生所工作,虽然疫情防控不是他的本职工作,但多年来的工作表现和他的专业背景,还是令站领导感到派他去处理这个紧急情况准没错。

  来不及回家准备换洗的衣服,甚至没来得及打个电话告诉亲人一声,杨勇就用最快的速度赶往布拖县。

  疫情现场在一个村里。那天风雨很大,汽车根本到不了村里,只能步行。大雨迷糊了双眼,雨靴里灌满泥浆,被雨水淋湿的裤子紧裹着双腿,每迈一步都很艰难,连当地的乡干部都不愿继续带路。但疫情就是军令。杨勇和专家一行咬着牙,顶着风雨,深入每个病人家里,检查消毒处理情况,直到确信疫情防控已万无一失。夜深了,奔忙了一天的杨勇和专家们又冷又饿,在村民家吃了几个土豆充饥,杨勇连声说“真香、真香”。

  2001年4月,杨勇调四川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工作,2003年任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副总队长,分管许可审查工作。

  杨勇任四川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副总队长不久,非典疫情暴发了。当时还没有卫生应急的概念和机构。四川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成了该省疫情防控的一道防线。

  按总队提出的卫生监督关口前移的思路,杨勇冲上一线,带领同事们一起检查了多家医疗和疾控机构,对存在的发热门诊设置不规范、防护措施不到位、消毒管理不严、疫情监测报告不及时等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到位,为四川省遏止第二代非典病例发生作出了积极努力。杨勇与同事创造的做法,被国务院非典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四川省卫生执法总队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集体称号,他本人也被评为省总队2001~2002年度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

  “杨勇是个做应急的好材料”,这个判断被完全印证,是在2005年杨勇调任四川省卫生厅应急办副主任之后。除去地震等牵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目光的大救援之外,给杜波留下较深印象的,还有杨勇对去年席卷全球的甲流疫情的应急处置。

  去年5月9日,一位疑似甲流患者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当天中午12时出来的化验结果显示是阴性,但因38.5℃的体温仍然很高,病人需留院观察。次日凌晨3时许,病人坚决要求回家,医院立即将此情况电话报告四川省卫生厅。

  杨勇得知情况一下子急了,立即赶到医院说:“病人不能走。如果是阴性,我们派省医院的车辆和省疾控中心的人一起送他回家。如果是阳性,就必须留下来。”很快,病人的检验结果呈可疑阳性;再次检查,结果是阳性。我国内地首名甲流患者就这样确诊了。

  此后,杨勇一直在医院督导,这名患者到成都市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几天后迅速恢复了健康。

  杜波说,在这次应急事件处置中,正是杨勇始终对突发疫情保持高度警觉性,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关键时刻作出了正确决策,并迅速开展了严密防控工作,才有效阻止了疫情的传播。他为四川乃至全国成功阻击、延缓甲流蔓延和扩散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