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工委运行机制 厚植基层发展根基
郫都区以成立区委卫生健康工委为抓手,不断完善行业党建工作机制,提升党建工作质效,引领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建强组织提效能
一是健全体系架构。2022年12月成立区委卫健工委,作为区委派出机构。建立“党工委书记全面负责,委员分区管理、工委办统筹协调、基层党组织书记具体落实”的“1+7+1+N”组织体系,区卫健局党组书记任党工委书记,党组成员任党工委委员,覆盖全系统党组织140个,党员1300名,将党的领导延伸至“末梢”。二是明确职能定位。坚持党对卫生工作的全面领导,厘清党工委党建引领、行业治理、医疗业务、医疗改革四大职能,将区域卫生资源布局、人才队伍、干部管理、重大改革等事项纳入党工委决策范畴,区属医疗机构卫生事业收入2‰由党工委统筹。三是促进规范运行。党工委运行两年来,召开工委会41次,议定三重一大议题222个,新建制度352项,修订完善制度1104项。改选任命党组织书记107名,新增党支部30个,发展党员29人。
二、统筹抓总固根基
一是强区级树标杆。全面完成4家区属医院党政分设,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搭建“书记讲党建、院长讲业务”理论宣讲平台,推进党员、骨干双培养机制,公立医院81个支部书记由业务骨干担任、58名科室主任担任支部书记,全面实现支部建在科室上。开展政治引领提能等培训11期,建成省、市标杆党支部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共6个。二是抓“两新”补短板。紧盯民营医疗机构党建短板,创新红色领航员、党建指导员“两员”机制,公立医院党组织对口帮扶民营医疗机构。成立民营医疗机构协会等社会组织,20家民营医院实现“两个覆盖”,解决党建与企业发展难题56个。三是优基层作表率。聚焦群众“家门口”健康需求,创新开展“双报到”(家医向社区报到,微网格员向家医报到)工作,将基层医疗机构210名党员编入244支家医团队进网入格,作为群众健康管理员和政策宣讲员,精准识别辖区内健康亟需重点人群,服务群众66万余人次,共设立先锋模范岗36个,选树基层党员典型20名。
三、引领改革促发展
一是促进三医协同。由区委卫健工委牵头,会同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成立工作专班,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研究解决药品保障、医疗反腐、医保支付和资金监管等痛点问题15个,向省上申请市场调节价备案200项。全区医院门诊次均费用251.07元、住院人均费用7839.97元、药占比22.55%、耗占比9.53%,均低于全省平均值。二是深化薪酬改革。出台《郫都区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营“十条”、债务管理办法和追责问责办法,预算、运营、债务管理、审计结果与院长薪酬、任免挂钩,区属医疗机构资产负债率21.78%,有效防止“负债前行,举债厚薪”。三是推动镇村一体。实行镇村统管、信息一体,统一配备AI智医辅助诊断系统。制定村卫生站(室)关、并、退、转、托办法,转型诊所5家,合并6家,退出32家,村卫生室由176家减少至133家,按人口趋势谋划布局25个中心村卫生站,实现由一般村站向中心村卫生站过渡,一体化管理率达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