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几大行为,不是娇气是求救!很多人还在忽视…

【发布日期:2025-10-15】【关闭】

logo

他不是“叛逆”,只是在无声地呼救;她不是“娇气”,只是心灵患了一场“感冒”。

10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让我们一同放下焦虑与评判,俯身倾听!走进孩子“心灵的感冒”背后,解读那些被忽略的信号,学习如何用尊重、倾听与信任,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安全港湾”,帮助他们重见阳光。

孩子出现厌学、情绪低落、甚至自伤行为,家长往往很晚才发现,这是为什么?

很多孩子在出现情绪问题的早期,并不会像成人那样能够直接表达“我心情不好”。一是不想让父母为他担心,二是因为他们不相信父母能够理解他。他们可能表现为回家关门独处、默默流泪。面对父母时,他们又装的若无其事,如果哭泣不能解决问题,他们会用自伤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糟糕的情绪,比如掐自己、打自己、甚至出现用圆规戳自己、用刀片划手等自伤行为。回家就关门、发脾气常被家长误以为是“青春期叛逆”或“一时情绪”,直到发现孩子受伤的伤痕才知道事情已经变得严重了。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

孩子最开始是愿意告诉父母的,后来孩子不愿开口,往往是因为早期尝试沟通时没有得到理解和共情。例如,当孩子说“同学欺负我”,部分家长会回应“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也要反思”,这让孩子感到不被信任,久而久之不再愿意表达。孩子需要的是一个能倾听、能理解、不急于评判的“安全港湾”,而非一个总是“指导”和“纠正”的“管理者”。

孩子情绪一阵好一阵坏,是真的有问题吗?

儿童青少年的情绪波动可能像“夏天的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但这并不代表问题不严重。很多孩子在独处时会陷入“思维反刍”——反复回想被批评、被孤立、被否定的场景,陷入情绪漩涡难以自拔。如果孩子反复出现情绪低谷、哭泣、兴趣下降,甚至提出“想看心理医生”,家长必须高度重视。

哪些因素容易引发孩子的情绪问题?

1.家庭因素

父母过度关注学习成绩,忽视情感需求;经常批评、否定,导致孩子自卑、低自尊;家庭关系紧张,教育理念不一致。

2.师源性因素

部分老师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还有对于“敏感性高、易脆性强”的孩子,老师没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心理受伤。

3.学业压力

对自己要求过高,长期处于“油门踩到底”的状态;家长、老师、社会对“高分”“名校”的期待形成巨大压力。

4.人际关系

同伴孤立、校园霸凌、交友困扰等,都可能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出现自伤行为,是为什么?

儿童青少年大脑的发育还未成熟,处理问题经验不足,当他们遇到无法自我开解的情绪时,自伤是一种错误但“有效”的自我疗愈的方式。就像有的成年人会借烟酒消愁一样。

孩子常会告诉医师,当他们自伤时,躯体的疼痛或看到流血时,痛苦紧张的情绪会立即放松下来。他们常常会悄悄伤害自己并把伤口隐藏起来,不让父母看到,或者撒谎说不小心伤到的。如果不及时干预,孩子这种行为会不断被“立即放松下来”所强化,最后发展成为“习惯性”自伤。

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记住“六字方针”:尊重、倾听、信任

尊重: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他的喜好、选择和感受。例如让他参与家庭决策,不随意否定他的想法。

倾听:耐心听孩子说话,不打断、不评判、不急于给建议。试着去感受他的情绪,理解他的处境。

信任: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他的事情,尽管仍然需要父母的帮助,而不是代替,需要父母提醒,而不是唠叨,需要父母鼓励,而不是责备。父母常常把握不好这个度。花儿常因“爱花之人”过多的浇水和施肥长势不好。要想把花儿养好,得向园丁学习,养育孩子更是这样。

如果孩子需要专业帮助,用药会不会影响发育?会不会变笨?

对于中重度情绪问题,医生可能会建议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是安全的,不会影响生长发育或导致“变笨”。相反,长期的情绪问题本身就会损害大脑功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药物治疗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如同小树苗生长时用支架支撑,待根系稳固后即可撤除。

孩子交了有情绪问题的朋友,会不会被“带偏”?

与有情绪问题的孩子交朋友,常常提示你孩子可能有类似的情绪体验,或他想帮助这个朋友。因为他们彼此能理解、能共情。他们在一起大部分时间是彼此鼓励,共同向前走。当“带不动”时,家长要鼓励孩子求助,让大人或医生来帮助他们,而不是阻止他们交这样的朋友。父母的开明与大度,是孩子很好的榜样。

    孩子的情绪问题,不是“娇气”也不是“作”,而是“心灵的感冒”。家长的理解、陪伴与专业支持,是孩子走出阴霾最重要的力量。让我们学会用“心”倾听,用“爱”陪伴,让孩子在健康的心理土壤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