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即将到来。这是一个敬老爱老的节日。“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社会,五个人就有一个人是60岁或60岁以上。退休以后干什么?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在家养老、含饴弄孙并不是老年生活的全部,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够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2003年,全国老龄委启动了“银龄行动”,组织以东部地区为主的全国大中城市离退休老年知识分子,向西部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智力援助行动。由于这些老专家大多已经“华发如银”,所以行动简称“银龄行动”。如今“银龄行动”已经成为老年知识分子“老有所为”的一面旗帜。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退休老年知识分子达1929.2万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509万人,约占26%。他们参与“银龄行动”,对老年人自身和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说:“‘银龄行动’是在2000年,我们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之后,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要求。由全国老龄委倡导组织,由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组织广大老年知识分子发光发热老有所为的一项志愿服务活动。”
“银龄行动”从启动以来,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5个试点的省(区、市),逐步扩展到全国31个省(区、市),志愿者总共达700万人次,开展援助项目4000多个,受益群众4亿多人次。
王建军说:“‘银龄行动’始终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实时调整‘银龄行动’的方式和内容。参与‘银龄行动’的老年知识分子,既是国家发展的贡献者,也是社会发展成果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当年,31名来自上海的医疗行业老专家奔赴新疆进行支援,成为“银龄行动”的第一批志愿者。
王建军说:“第一个阶段重点是助力西部大开发,广大老年知识分子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从基础抓起,通过传帮带教,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国展开,“银龄行动”也将活动目标聚焦到帮助发展产业、改善民生等脱贫攻坚具体任务上,帮扶工作更为精准、细致。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银龄行动”也跟随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掀开新的篇章。
王建军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党中央确立了乡村振兴战略,‘银龄行动’开始着力将重点转向乡村振兴上来,主要聚焦‘三农’,围绕‘三农’来设计项目,开展活动,通过各方面的力量,来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
在“银龄行动”中,有一项志愿服务与百姓的健康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也格外受到当地群众欢迎,这就是医疗帮扶。
自“银龄行动”启动至今,一批又一批来自各大医院的老专家,奔赴中西部地区,为当地群众治病、帮医院培养人才,为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医疗水平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