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泉驿区以维护老年健康权益和满足老年健康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凝“五心”聚“五力”,不断推进医养结合事业创新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便民省心”,勇立潮头提升“牵引力”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需求放在首位,建立健全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医养结合工作机制。一是理顺工作机制。在议事机构精简中,保留了区老龄委并动态调整成员;在机构改革中,保留工作机构,提供人员保障。二是健全政策支撑。先后出台了《成都市龙泉驿区养老设施(机构)布局及产业规划(2018-2035)》,《成都市龙泉驿区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等老龄事业发展文件,为医养融合提供政策保障。三是加强要素保障。将老龄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近三年全区养老服务预算经费超1亿元。老龄工作纳入区级部门和街镇年度目标考核,确保老龄事业的有序推进和落实。
二、聚焦“供给安心”,守正创新激活“源动力”
一是“引优”提品质。引进北京中京爱侬利用闲置养老设施拓展护理床位400张;引进锦欣慢病医院、锦欣龙华社区医养融合体等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建设老年病医院1所、老年慢病医院1所,设置医疗床位420张。二是“改革”增动力。在成都市首创整合全域乡镇敬老院,将供养对象集中至区级福利中心集中供养,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首创由政府提供生活和医疗保障,引进专业机构提供照护服务的特困人员供养新模式;首创建立健全区级医养结合质量控制体系,依托区级医疗质控中心,制定完善医、养服务质量标准,开展培训和质控,持续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拓面”转服务。鼓励机构向医养结合转型,推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实现双向奔赴、跨界融合,增加养老床位共计1104个;鼓励养老中心增加医疗床位157个。支持西河公立卫生院医养结合提升工程,建设养老床位20张。区政府筹集资金620余万元回购区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医疗配套设施,支持龙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接全区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医疗保障。
三、聚焦“环境舒心”,搭桥筑台拓展“承载力”
一是居家医养突出精细化。投入财政资金1800万元,完成900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空巢独居老年人安装异常预警响应设备346户,守护老年人生命安全。二是社区医养突出多元化。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乡镇卫生院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家、村卫生室78家、门诊部28家、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07家,为社区医养融合提供保障。成功创建市级老年友好社区2个,全国老年友好示范社区1个。三是机构医养突出专业化。鼓励医养结合机构和符合条件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试点,8家医疗机构新增临终关怀科室,6家医疗机构接受市级评估验收。
四、聚焦“品牌放心”,厚植优势增强“公信力”
五、聚焦“关爱暖心”,初心如磐凝聚“向心力”
一是关爱失能老年人。全区有包含7家医疗机构、5家养老机构在内的29家定点服务机构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60岁以上失能老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人数累计8000余人,拨付资金1.9亿元。二是关爱退役军人。探索社会化拥军新模式,区退役军人局与区市场监管局通力合作,同区内5家知名药企103家门店,面向全国持“优待证”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优惠优待12497人次、13.5万元。成都黄再军医院投资约200万发起建立退役军人康养“英雄楼”,总共建筑面积270平方米,目前已入住30余名老人,最大年龄99岁。三是关爱计生特殊家庭老人。全方位落实落细计生特殊家庭关怀扶助政策,财政全额投入资金157.59万元,资助购买养老保险248人;投入资金60.21万元,资助购买医疗保险653人;拨付慰问金234.19万元,走访慰问特殊家庭2129人。关怀扶助工作经验在全省、全国交流发言,并被确定为全国典型案例。
供稿(图):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