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夕阳红” 医养结合筑就健康防线
当今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慢性病负担的加重,如何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便捷、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前沿阵地,古蔺县彰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将中医康复理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养老服务与个性化指导、心理治疗抚慰等紧密结合,破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困境和群众“医养”急难愁盼两大难题,打造一个温馨、专业、全面的健康守护体系,实现基层医疗服务供给和群众健康水平提升“双赢”局面。
上下联动协同发力,提升医养服务能力
深化医养结合医共体改革,与辖区内养老机构、村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小区等进行对口服务,将医疗护理服务从医疗机构延伸到村、社区、机构、家庭,织密医养结合网底。
自2021年以来,为加强医养服务能力建设,依托“百千万行动”、市级和县级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诊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邀请县级医疗机构指导,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医养服务能力。选派人员到省、市、县进修学习,全面加强医务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强化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健康管理和中医药服务能力。
“百千万行动”、市级和县级医疗卫生资源下沉
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医养体验舒适度
突出基层医疗机构医养枢纽作用,结合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和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扩建,新增中医诊疗和康复设备。
截止2024年,成功建设“示范中医馆”,规范化打造6个“中医阁”及1个“老年友好型社区”,有效改善医养服务环境;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以县级医疗机构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和乡村医生三级为一体的家庭医生团队,对辖区人群实行分类分片包保,推进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全覆盖。其中特殊老年人,实行一对一沟通服务,方便群众足不出户,在家享受用药饮食指导,建立健康状况评估和健康管理效果报告,满足群众家庭健康服务需求。
截止2024年7月,规范化管理老年人6771人、高血压患者6355人、糖尿病患者2021人、残疾人739人;推行上门医疗服务。
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为辖区526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人员、重度残疾人等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满足预约和送药上门、问诊咨询、慢病随访等服务需求,解决了患者小病就医难的问题。
老年友好型社区环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内环境
进村社区,进家庭
传统智慧,与现代需求的完美融合
“王医生,你们连续一周的上门服务和指导,我的疼痛感减轻了,整个人的心情也变好了,对治好我的疾病信心更足了,感谢你们。”
75岁的何大爷,因双侧股骨头坏死行髋关节置换术行动不便,术后经常疼痛,造成自怨自艾的性格。古蔺县彰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何大爷的情况,协同康复师预约上门,为何大爷量身定制了中医诊治和康复治疗方案,向家属讲解照护方法。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单一的医疗、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对健康和养老的多元化需求。2020年以来,古蔺县彰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中医科、康复科、治未病室等多学科为支撑和保障,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和照护团队,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养生保健、中医药特色康复等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实现以“养”为主、以“医”为保,“医”“养”深度融合的模式,达到边医边养、综合治疗的效果。
每年至少为辖区内1219位老年人提供治未病服务或中医康复理疗,特别是将中医康复理疗的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残疾人和氟骨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中,缓解他们的疼痛、促进康复,从而提高其免疫力、抵抗力和健康幸福指数。
每位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古蔺县彰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村社区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积极与辖区内养老机构签订医养合作协议,量身定制健康管理服务套餐,将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
对入住老年人开展各类服务,建立健康档案、签约家庭医生、畅通就诊绿色通道,做到一年一体检,不定期地开展健康评估、健康宣教、健康咨询、疾病预防等,提供个性化诊疗服务,不断优化老年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打造多元化、专业化医养结合模式,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
进养老机构
关注心灵健康,共筑幸福家园
养老,是事关个人幸福、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事。随着养老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正从“基本养老”迈向“品质养老”,“身体健康”迈向“心理健康”。
市级对口支援心理医生开展心理疏导
供稿(图):泸州市古蔺县卫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