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县白鹿镇卫生院始建于1958年,位于成渝双城经济圈交界处,是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占地面积18亩,建筑面积12500余平方米,可辐射辖区及周边乡镇10余万人,于2011年5月开始试点康养服务。
2016年获得“全国敬老文明号”荣誉称号,2022年获评4A级社会组织,2023年5月通过4级养老机构创建验收,是四川省第二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泸州市首批示范中医馆、泸州市首批安宁疗护试点示范机构。
医养服务经验探索
卫生院由于人才流失,业务发展步入瓶颈,在寻求自身转型发展时积极试点康养服务,新建老年康复中心,秉持“为党和政府分忧,替天下儿女尽孝”的宗旨,探索出“医、康、护、养”一体化的发展新模式,在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同时,满足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
自试点医养结合以来,持续改革创新,力求更优地满足老年人的康养服务需求,填补其情感空缺。为此,本院开创性地推出“1名老人+1个医护团队+1个康养方案”的全新康养模式以及“代理儿女”的情感关怀服务,为老年人的情感体验与健康生活成功按下了升级键。
医护人员为失能老年人做入院评估
医养融合,重塑晚年幸福图景
在康复中心,近3亩的荷花池及步道引人注目。老人既可在池边悠然垂钓,亦可于树荫下惬意漫步;能自理的老人,在医护人员的引领下每日练习“八段锦”、“太极”;不能自理的老人们,或坐或躺,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跟随医生的节奏拍打双手,活动筋骨、强身健体。
每周四由各科室轮流主办集体活动,或外出踏青,或在院内游戏,或举办健康讲堂,老人们都踊跃参与,将康复中心视作乐享晚年的温馨家园。在康养中心这片充满温情的大家园里,类似的医养服务随处可见。
在中心创立伊始,为化解“养老难”与“看病难”这两大老年人的心头忧患,卫生院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实现了医养结合的有效衔接。伴随该模式的持续实践与演进,中心也时刻自我审视、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并进一步提出了“1+1+1”的方案——即“1 名老人+1 个医护团队+1 个康养方案”的个性化康养模式。
在这里,每位老人皆拥有专属的医护团队和医养护理规划,每年为老人们开展全面的健康体检,并依据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精心定制个性化的饮食与活动安排。足不出户,老人们就能畅享从常规检查到专业诊治、康复训练的全方位医疗服务。
养老不仅要关注老人身体上的疗愈进程,更应注重对他们心灵的温情抚慰。为给入住的老人们带来更为坚实的依赖感,白鹿镇卫生院为每一位老人都安排了一位“代理儿女”。闲暇之时,“代理儿女”会主动与老人谈天说地、拉家常,让老人不再孤寂。
“在这里,每位医护人员都担当起了儿女的职责,比如我,就负责照料赵大爷和张大爷。”院办公室李主任介绍道,“无论是生活中的细微琐事,饮食上的偏好调整,还是深藏心底的小小愿望,老人们都能够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倾诉,我们会即刻响应,为他们解除烦忧。”
随着与老人的深入沟通交流,医护人员与老人之间逐步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代理儿女”不单只是一个称呼,更是他们对老人深情厚谊的庄重承诺。医护人员不仅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更用心聆听他们的心声,这不仅是职责使然,更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与传承。
荣誉加冕,见证十年耕耘成果
从2011年试点医养结合,到如今斩获多项殊荣,白鹿镇卫生院的每一步都迈得沉稳且有力。全国敬老文明号、社会组织 4A级评定、养老机构4级评定……
这些荣誉不单是对其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1+1+1”服务模式成功实践的有力证明。而张雪彬同志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更是激励了众多人为老年事业奉献自身的力量。
白鹿镇卫生院不仅专注于提升老年人的养老体验,更致力于在全社会范畴内传播尊老、敬老、爱老的正能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关爱与呵护中,共同描绘出一幅幅最美的“夕阳红”画卷!
供(图):泸州市合江县卫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