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省老龄健康发展中心 > 老龄健康 >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警惕!诈骗分子专盯老年人,这些陷阱你别踩

【发布日期:2025-02-27 】 关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诈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骗子专盯老年人。他们利用老年人对科技的不熟悉、对信息的判断力相对较弱等特点,精心布下了一个又一个陷阱。

今天,就让我们携手走进这场“反诈科普之旅”,深入了解诈骗分子的惯用手段吧!

五种常见诈骗手段

保健品诈骗

骗子常以“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等吸引老年人注意。夸大、虚构保健品功效,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神奇效果,如“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等,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有的还会组织“专家义诊”,利用老年人对健康长寿的渴望,精准忽悠老年人购买保健品。


投资理财诈骗

骗子打着“高收益、低风险、稳赚不赔”等诱人幌子,吸引老年人投资虚无缥缈的项目。或冒充银行、保险公司等人员,承诺“高额回报”,但实际上资金被他们用于非法集资或挥霍。一旦资金链断裂,老年人将血本无归。


代办社保诈骗

骗子冒充社保局、银行等部门工作人员,谎称有特殊关系可以帮助老年人“快速办理”、“内部操作”骗取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和钱财。他们会要求老年人缴纳一定的“手续费”或“材料费”,但事后却迟迟不见社保待遇落实。

低价旅游诈骗

骗子以“低价游”“免费游”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参团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他们通过洗脑、强制购物、捆绑销售等诱导老年人购买高价商品,从而获取非法利润。


黄昏恋诈骗

骗子通过网络短信交友等与单身老人成为“恋爱关系”。随后,他们编造各种理由索要钱财,如“生意周转”“生病住院”等,得手便消失无踪

防范指南

保持警惕,不轻信陌生人

对于陌生人的推销、搭讪等行为,老年人应保持高度警惕,不轻易相信他们的话。特别是涉及到钱财问题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多渠道获取信息,提高辨别能力

老年人应多关注新闻、社区公告等渠道,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同时,要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以便及时获取防骗信息。

保护个人信息,谨慎填写资料

不要在陌生、不正规的机构、网站填写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遇到要求提供个人信息的情况,一定要核实对方身份和目的。

与家人保持沟通,共同防范

老年人应与家人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分享自己遇到的可疑情况。家人也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帮助他们提高防骗意识。

遇到诈骗及时报警

一旦发现被骗,老年人应立即报警或向相关部门求助。同时,要保留好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以便警方调查取证。



守护夕阳红,防骗不放松,让爱与安全伴您左右。时刻保持警惕、提高辨别能力、加强防范意识别让诈骗的陷阱,成为您的绊脚石。

擦亮眼睛,保持警醒,让诈骗分子无缝可钻。让我们携手共进,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乐享晚年,远离诈骗的阴霾,让爱与温暖永远相伴!

本文作者:张玲(内江市东兴区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