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省健康促进中心 > 健康促进 >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头晕乏力,当心“热中风”

【发布日期:2025-07-22 】 关闭


当暑气裹挟着热浪席卷而来,人们常常会感到莫名的烦躁、倦怠,甚至整天头晕沉沉的,提不起精神。这些看似普通的夏日不适,有时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热中风”。

被称为“热中风”的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急症,由于该病的症状与中暑有一些相似之处,不少患者会把“热中风”当作中暑,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每年夏季,“热中风”都会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掌握识别与应对之道,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健康必修课。

别把“热中风”当中暑

“热中风”的学名是缺血性脑卒中,属于脑卒中(俗称“中风”)的一种主要类型。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是脑血管被血栓堵塞,后者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更为常见,占80%~85%。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为了散热会扩张体表血管,导致脑部供血减少;同时,出汗增多使血液黏稠度升高,易形成血栓。在高温天气下,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还会出现血压波动,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因此,当气温超过32摄氏度时,脑卒中便进入全年第二个发病高峰,“热中风”尤为常见。

曾有患者在户外步行时晕倒,路人按照中暑处理,之后患者出现了口角歪斜、意识不清,送到医院急诊室后被确诊为“热中风”。

那么,如何区别“热中风”与中暑呢?

简单来讲,“热中风”是一种脑血管病变,可引起面瘫、肢瘫、言语障碍。中暑则是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引起的全身代谢紊乱,表现为面色潮红、全身发热(体温≥38摄氏度)、多汗、恶心等,无神经功能障碍。“热中风”需紧急送往医院溶栓,中暑以降温补水为主。

请大家记住“卒中120”法则一看脸是否对称、口角歪斜;二查双臂平举时单侧是否无力;聆听语言是否含糊不清。若符合任一症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当自身突感头晕、肢体麻木,或出现面瘫、言语不清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可坐下或躺下,拨打“120”并告知症状、位置,保持冷静。切勿自行服药,记录发病时间尤为关键——缺血性卒中最佳溶栓窗口为4.5小时内。若遇见他人发病,需用“卒中120”口诀快速判断,确认后立即呼救。可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窒息,避免移动或摇晃其头部。若患者意识丧失,需持续观察其呼吸、脉搏,备好患者药物信息供医生参考。

哪些人群要警惕“热中风”

以下人群更容易被“热中风”盯上。

老年人血管老化、弹性下降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是中青年的5~8倍;

70%的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50%有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度更高;

冠心病患者心脏供血不足,可影响脑血流,有家族病史者发病率比普通人高2~3倍。

吸烟、酗酒会加速动脉硬化,肥胖、长期熬夜、久坐不动的人,也是“热中风”的高危人群。

近年来,脑卒中呈年轻化趋势,30~45岁人群特别是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也应提高警惕。

预防“热中风”,从细节入手

夏季,高温时段(10时—16时)应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要做好防晒,穿着透气衣物。室内空调温度保持在26~28摄氏度,从户外进入空调房时,先在阴凉处适应片刻,避免温差过大刺激血管

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全谷物、蔬菜、鱼类,补充膳食纤维和欧米伽3脂肪酸;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晨起、睡前可以喝杯温开水,远离含糖饮料和高盐高脂食物;戒烟限酒。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重要。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引发血压波动。选择早晚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脱水。

高温天容易使人心情烦躁,中老年人可通过冥想、听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情绪激动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夏季切勿擅自减药,每3~6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头颅 CT,评估血管状况。

高温季节的头晕乏力,从来不是“小问题”。当我们享受清凉时,也别忘了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变化。掌握急救要点,从生活细节做好预防,让我们为自己和家人筑起抵御“热中风”的健康防线。

来源:老年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