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医改专栏

建体系、提能力、稳基层 构建优质便捷高效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阅读量: 【发布日期:2025-07-10 】 关闭

logo

近年来,广安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通过“建体系、提能力、稳基层”等系列举措,实现了三个100%(即:100%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达到省级合格评判标准、100%县级综合医院达到国家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100%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加快构建优质便捷高效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一、建体系,做实医共体建设

一是健全运行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指导各县(市、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和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县域推进机制,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9个,全部达到合格评判标准。成立医共体党委,制定议事决策程序和县域医共体章程,完善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定期协商议事决策制度。二是推动资源整合。成立党务行政、医疗管理、人力资源、财务运营等“十大管理中心”,建立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及病理诊断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加快构建医共体内编制、岗位、人员、经费、管理、财务、药物、信息“八统一”。医学影像中心覆盖8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近两年来为基层开展远程医学影像诊断55460例,节约费用300余万元。推进心电一张网行动,华蓥市通过“行走的医院”实现乡村全覆盖,累计远程心电图诊断1.5万余例。三是强化联动改革。协调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动推进医共体建设。开展编制分类核定和推广“员额制”改革,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及华蓥市等共核定县级医疗机构编制2432名、员额4170名、基层编制2586名,推进医共体内人员统一招聘、拉通使用。开展“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改革,县级医疗机构派驻乡镇卫生院135人,累计招聘大学生乡村医生30名。开展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出台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薪酬管理办法,平衡县乡两级绩效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均收入与牵头医院人均收入比值达到0.68,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

二、提能力,做强县医院龙头

一是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三年攻坚计划,县级医院全面建成急诊急救和临床服务“五大中心”,83.3%县级综合医院达到国家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推进公立医院等级创建,3家中医医院通过三甲评审并公示,建成三乙妇幼保健院1家,实现县级中医医院三甲和妇幼保健院三乙零突破。2025年一季度,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缩短至6.99天,较2024年下降0.64天,低于全省平均1.02天。二是提升专科引领水平。全面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县级医院申报立项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120个、建成60个,邻水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以专科建设带动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2024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达到59.74%、县域内住院量占比达87.26%,高于全省平均8.62%、11.09%。三是提升绩效监测效能。充分发挥绩效监测指挥棒作用,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广安区人民医院、岳池县人民医院、武胜县人民医院、邻水县人民医院公立医院绩效监测全部保持“B+”等级,华蓥市人民医院首次参加监测达到“B”等级,4家三级中医医院均达B+或B等级,较上年实现整体提升。

三、稳基层,做好一体化发展

一是夯实基层网底。实施基层服务能力达标、基层基础设施补短、基层关键设备升级等“三年攻坚行动”,统筹推进服务体系、人才队伍、服务能力、医疗设备和信息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T、DR、彩超关键设备配置率达15.2%、56%、60.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17家、社区医院18家,8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33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占比达26.61%,高于全省近5个百分点。二是强化联动帮扶印发《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健全以省带市、以市带县、以县带乡、以乡带村帮扶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25年落实支援人员1048人,其中华西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等市外帮扶人员93人,市本级派出支援人员122人,县级派出支援人员833人,选派35人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担任医院领导职务,实现技术和管理人才双下沉。三是优化健康服务依托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专科医师加入家医团队,构建“全科+专科+公卫+护理+乡村医生”的家医签约服务模式,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283个,全人群签约率、十类重点人群签约率高于全省平均3%、1.36%,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超省定目标8.8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