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四川省第一退役军人医院)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论述,紧扣“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职责使命,走出一条“倾情服务 守护荣光”的红色党建之路。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该院全体同志回信,肯定“初心不改、奋斗不止”的精神。2025年,该院入选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四川省“党建工作示范医院”。
一、以回信精神淬炼“忠魂”,筑牢“服务国防”红色根基
一是强化政治建设,锻造坚强领导集体。院党委把党建工作放在首位,认真履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现有党员231名,实现“支部建在科室上”,下设17个党支部,均由中层党员干部担任支部书记,每年开展党支部书记轮训全覆盖。创新“书记讲回信”“红色微党课”等特色学习活动,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员教育培训必修课,推动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是健全制度体系,夯实党建责任链条。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明晰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工作导向,建立“党建+重点工作”清单。落实主要领导为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专职党委副书记统筹协调的领导责任体系。建立党委委员联系指导支部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创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动党建与学科建设同谋划、同落实、同考核。
三是加强党性锤炼,凝聚奋进力量。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将荣军病区设立为“红色病房责任区”,党员医护结对服务集中供养伤残军人,实现“一人一策”精准照护。创新“红色主题党日”,每个党支部每年至少与残疾军人休养区党支部开展一次以上共建党日活动。组织党员为卧床38年植物人伤残军人翻身、协助瘫痪40年老战士借助外骨骼站立,用行动诠释“为奉献者奉献”的誓言。近五年发展党员68名,其中临床一线占比75%。
二、以英雄精神厚植“根基”,激活“崇尚英雄”精神密码
一是建强“活教材”矩阵,传承英雄血脉。以伤残军人刘渝生原创诗作《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为魂,建优建好全国唯一的荣军博物馆,年均接待320余团体、2.3万余人次,被列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洁文化基地、成都市党史教育基地。组建以在院集中供养伤残军人为主体的“老战士宣讲团”,打造“三活”教育阵地(活榜样、活历史、活教材),创新“现场报告会+微党课+短视频”模式,将“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的信念根植人心,培养“只要我们的心脏还在跳动,就坚决为共产主义而斗争”的奋斗精神。近五年义务宣讲1600余场次,受众近12万人次。94岁高龄涂伯毅坚持讲党课,91岁高龄周全弟用残臂书写“永远跟党走”,成为党员教育“网红课”。老战士宣讲团获评“全国最美退役军人集体”,涂伯毅、周全弟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邓长会获评四川省最美退役军人。
二是创新红色教育,培育崇军文化。实施“红色基因传承计划”,该院与新都区文史委共同编写《致敬英雄》,纳入党员教育教材。与23所大中小学共建“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开学第一课·英雄进校园”活动,累计覆盖学生8万余人次。策划“忠魂不泯、浩气长存”央视直播,全网观看量破亿,推动“崇尚英雄”成为社会风尚。
三是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忠诚基因。在荣军博物馆第一展区打造“回信精神专区”,系统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原文。围绕服务国防、服务军队、服务公益、服务社会的职能定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篷车万里行”系列活动,将“最坚强的人”精神融入党员教育全过程,每年开展红色文化进高校、进社区20余次,受众10000余人次。构建“党委-支部-党员”三级廉政防控体系,开展“廉洁查房”“红色家风教育”等活动,形成遵纪守规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以“党建+”模式激活引擎,打造“守护荣光”服务品牌
一是“党建+优抚服务”,织密保障网络。院党委认真落实“五个好”指示精神,对在院集中供养伤残军人做到生活上关心照料、思想上教育引导、荣誉上激励褒扬,切实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良好氛围。组织实施“退役军人健康守护工程”,在全国首创“退役军人健康服务之家”,设立专用病房,推行“四优先”(挂号、就诊、检查、住院)服务;创新“智慧+优抚”模式,研发残疾军人床旁监护系统,实现24小时生命体征监测;面向驻地附近3万余名退役军人开展“戎归香城退役军人优惠优待服务”,深入甘孜、凉山等100余个偏远县乡开展巡回医疗。近五年,累计优待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5.2万人次,减免费用160余万元,免费送医送药300余万元。
二是“党建+拥军支前”,服务备战打仗。与西部战区总医院建立战时联动机制,制定《伤病残员救治预案》,开展“送健康进军营”活动,为驻川部队官兵体检1.2万人次。牵头组建全国优抚医院协同研究网络联盟,推动成渝地区优抚医疗资源共享。与部分退役军人事务局合作免费开展“伤残军人尘肺病康复治疗项目”,已对35名尘肺病伤残军人进行免费体检多学科评估。
三是“党建+学科建设”,提升服务质效。实施“红色领航学科计划”,加强康复医学科、感染科等5个市级重点专科建设,建成国家老年疾病研究中心优抚分中心、外骨骼机器人示范基地;研究制定《重度残疾军人供养服务规范》等2项省级标准。近五年开展“党建+新技术”项目32项,三、四级手术占比提升至41%,年门诊量突破20万人次,住院患者满意度97.8%。2024年入选全国区域型优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