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姚常房 本报记者 王依依
小药片,大民生。
9月6日—7日,由健康报社和《中国卫生》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合理用药·中国行动”2025年度全国经验交流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1个主会场、6个会前会、7个分会场,来自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者、各级公立医院的药事管理者以及行业专家学者等共计1000余人,在桂花飘香的蓉城共同为药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以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就医用药需求。
今年是“合理用药·中国行动”全国经验交流会召开的第六个年份。6年来,“合理用药·中国行动”全国宣传平台以丰富多样的宣传交流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同行者立足岗位、创新融合,共同为构建医药卫生体系发展新格局贡献力量,进一步推动合理用药理念深入人心。
药事管理常抓不懈
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满足人民用药需求、预防减轻疾病痛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从强化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等方面入手,不断推动各级医疗机构提升合理用药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相关工作情况:
一是持续健全完善管理制度。针对处方管理、处方审核、处方点评等工作制定专门管理办法或工作制度,规范医师用药行为,发挥药师处方审核作用。同时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制定药事管理相关质控指标,加强质量控制工作。
二是持续强化日常监管。在公立医院绩效监测,以及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年度校验等工作中强化合理用药的管理要求。
三是加强重点药品管理。建立健全药品临床使用监测和抽查预警制度,修订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激素类药物、麻精药品等重点药物的临床使用基础规范,提高临床用药规范化水平。
四是积极发挥药学人员作用。加强医疗机构药学部门建设,发展药师队伍,推进药学服务模式转变,指导药师队伍更加深入临床,规范提供药学服务。
“我们也要看到,药学工作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行业仍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共同推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前述负责人说。在具体实践中,各地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患者需求,把药事服务作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四川省对药事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冰介绍,四川以“织网”行动为抓手,着力健全省、市、县三级质控体系,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工作业务指导全覆盖;连续两年将提高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规范使用率、降低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纳入省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并通过月调度、年总结工作机制,推动持续改进。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三级公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门诊住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门诊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介绍,在基层,四川制定县域集中(云)审方中心和县域中心(云)药房建设方案,推进基层药事管理从“资源失衡”转为“协同共治”。在强化综合监管方面,四川建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三位一体”的“医疗三监管”信息化监管系统,实现对全省6000余家医疗机构、近20万名医务人员临床用药行为动态精准监管,重点监管医疗水平和质量、资源效率、合理行为、费用等指标,形成季度报告,并在全省范围内通报。
托起“医疗工作半边天”
“药事管理是医疗工作的半边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杨尹默的这句话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也深有同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高度重视药事管理,建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院级领导担任工作组组长,医务处负责药事会日常行政事务管理,药剂科负责药物合理使用相关技术工作并兼顾药品发展的多样性与精准医疗,积极推动药事管理的重心从“药品遴选”向“合理用药管理”转变。
杨尹默介绍,医院已实现常态化合理用药管理。比如,在常态化监测方面,组织分析、评估医院药物使用情况,发现合理用药相关问题和风险,及时研究、解决本机构药害事件、医疗用药事故和严重用药差错等重大安全问题。当前,医院药品目录随国家政策常态化调整,结合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等医保改革措施合理控制费用,同时兼顾学科发展,在保障临床需求前提下逐步优化药品目录结构。科研创新转化也进一步优化了药学发展的内涵,尤其是在新药研发、科技创新转化方面,医院在国际上发出了不少中国的“好声音”。“我们正在持续努力,以期推出更多新技术、新产品,真正造福广大患者。”杨尹默说。
“从7000余家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监测情况可以看到,2011年以来我国抗菌药各项监测指标稳中向好,全国整体合理用药水平进一步提升,但在各省份和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监测结果还存在差异。”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主任赵颖波说。
赵颖波建议,进一步加强区域间、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强化院内部门之间、科室之间协同合作,并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明显偏离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的监测和指导,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用药,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降低患者的耐药风险。同时,国家持续监测抗菌药物品种构成变化等指标,在满足医院合理优化抗菌药物准入和使用的同时降低耐药风险。此外,要加强对公众的科普教育,增强公众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纠正不合理的用药观念和用药习惯。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社区宣传等,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的合理用药意识。
安全、有效、经济地用药
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共同面对的一项重大挑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耐药菌的传播不仅会使治疗成本大幅增加,还可能导致一些原本可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变得难以治疗甚至无法治疗,对社会经济和医疗体系造成巨大压力。
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顾雪非研究员表示,卫生技术评估(HTA)的核心是“价值评估”。过去对合理用药的评判主要围绕安全、有效、经济等内容展开,如今已拓展至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等维度。2024年,药物经济学研究领域利用广义成本效果分析(GCEA)的概念扩展了药品价值的内容,使药品价值评价有了比较客观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拓展药品价值的评判维度。其中,更加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GCEA认为定量衡量健康获益应具备4个关键要素:基于微观经济理论,从患者个体偏好出发;兼顾生活质量和生存获益;对病情更严重患者的健康获益给予更高价值;不歧视残疾患者的生存获益。这对合理用药工作具有重要启发。
各方对合理用药的重视程度可以从“合理用药·中国行动”全国宣传平台征集来的案例中窥见一斑。据了解,2024年9月7日至2025年7月1日,“合理用药·中国行动”全国宣传平台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报送的496份实践作品。会议现场,“2024年度推进合理用药创新实践推介仪式”与“2025年合理用药创新实践征集活动启动仪式”相继开展。“合理用药·中国行动”全国宣传平台将继续面向全国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征集合理用药创新实践和经验做法,推广典型经验,助力医疗机构药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合理用药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的全力支持和引导。主会场特别设置“圆桌对话”环节,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江苏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束一平,北京市海淀区委卫生健康工委书记、海淀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李劲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蔡伟,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付文广,围绕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调动药学人员积极性、更好地体现药学服务价值等内容,进行了精彩对话。
主会场由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副院长张伶俐,四川省药事管理质控中心负责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药学部(药剂科)主任何金汗,四川省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持工作)李晋奇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