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攀枝花市以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城市三甲医院与县区医疗机构上下贯通(简称“两紧密一贯通”)为牵引,着力构建整合共享型医疗服务体系,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近三年,本市就诊率保持在97%以上,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5.7%、17.2%,基层就诊量提高了10.6%,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5%。
一、以优化布局为切入点,着力推进“三方统筹”,提升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一是统筹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抢抓纳入国家试点机遇,以市区共建、医企联动、整体托管、校地合作等方式组建4大城市医疗集团,形成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的城市医疗服务网格。牵头医院与协作区政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共建协作机制;组建医疗管理、人力资源、财务运营、药械采购、信息管理等5个管理中心,筹建集团发展“资金池”,探索财务收支归集、绩效统一核定分配机制。二是统筹抓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整合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组建4个县域医共体,成立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建立由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卫生健康、编办、人社、财政、医保及乡镇共同参与的推进机制;在县(区)卫生健康局成立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对医共体人员招聘、编制管理、培训考核等进行统一管理。集中设立医共体“党务行政、医疗管理、公共卫生、财务运营”等十大管理中心,实现信息一张网,财务、药械、业务等八统一管理。三是统筹推进城市三甲医院与县区医疗机构上下贯通。市内三甲医院与县(区)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运营管理等方面对县(区)整体医疗卫生服务进行帮扶,建立牵头医院、受援县(区)双向考核机制,确保帮扶实效。
二、以机制创新为突破点,着力深化“三医改革”,提高医疗供给能力水平。一是深化医疗机构管理改革。推广岗编适度分离、定额管理,建立市、县两级医疗卫生事业编制周转池,统筹周转编制230名,下放1079名县乡医疗卫生编制员额审批、使用权限至卫生健康部门,在县乡层面新增中高级职称岗位112个。二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紧密型医联体实行门诊、住院一个总额“双打包”付费,由牵头医院进行自主分配,增设 DRG 点数法付费差异系数,拓展基层病组数量,将高血压糖尿病“两病”和门诊慢病纳入家医签约医保总额打包,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减少1256元。三是深化医药采供管理改革。建立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供应企业共同参与的药品流通会商机制,探索紧密型医联体药品采供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支付、统一配送、统一管理“五统一”运行模式,推动药事一体化管理,实现成员单位间用药有效衔接。
三、以强基固本为关键点,着力做实“三个下沉”,补齐医疗基层基础短板。一是推动人员下沉。实行医联体牵头医院派骨干、用人单位给待遇“双保障”机制,下放一定比例绩效至受援医院,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发放,选派11名管理骨干任职县(区)卫健局副局长、成员单位(副)院长,提升基层管理效能;下沉骨干人员365名,让群众在家门口挂上专家号。二是推动设备下沉。建立医疗集团、医共体成员间医疗设备调配机制,全市纳入统筹使用的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152台,救护车21辆,解决成员单位医疗设备资源短缺和供需不平衡问题,累计节省资源配置资金6000余万元。三是推动技术下沉。推行“专家工作室+共管病房+巡回医疗”三结合,在县(区)设立市级专家示范基地(工作室)20个,建成延伸门诊及共管病区41个,设立基层培训基地3个,上级医院定期到基层巡诊指导,以技术帮带促进患者回流基层。
四、以群众受益为落脚点,着力拓宽“三种渠道”,推动医疗服务公平惠及。一是拓宽急救服务渠道。抢抓全国航空医疗联合救护试点机遇,建设区域航空医疗救援基地,开通即报即飞航空救援航线21条,设置起降点23个,构建覆盖滇西南、川西北等11个市(县)的立体全天候急救网,已累计安全执飞334次,抢救危重患者326名。在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设立急救站点,配置救护车等急救设备,建立城市一刻钟、农村半小时急救圈。二是拓宽共享诊疗渠道。在医联体牵头医院统筹设立检验检测、医学影像、消毒供应、心电诊断、病理、远程会诊等6类资源共享中心15个,成员单位平均运行成本下降约5.1%,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为群众节省医疗费用2000余万元。三是拓宽健康服务渠道。探索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健康管理模式,推行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公卫医师、健康管理师“四师协同”,下沉专科医师、健康管理师 150 余人组建家医团队,上线“康年年”医康养服务平台、攀枝花市气候康养与疾病风险预测服务系统,拓展基础护理、体检检测等上门服务项目167项,累计服务辖区群众及康养人群30余万人次。探索“医疗机构+养老服务”“康养机构+嵌入医疗”等医养结合新模式,被国家卫健委、民政部列为全国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