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契机,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抓手,聚焦“强基层、提能力、优服务”,通过“三重保障、三大机制、三级体系”系统性改革,构建起城乡一体、资源均衡、服务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为全省首批实现县域医共体县(市、区)全覆盖的市州之一。2024年,全市县域内住院量占比达到92.67%,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到58.58%,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均居全省前列,相关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调研组肯定。
一、强化三重保障,筑牢医共体建设根基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将医共体建设纳入市委全会决定、政府工作报告、重大项目清单、目标绩效考核和委地合作政府重要支持内容,编办、财政、人社、卫健等部门联合印发《达州市贯彻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八统一”管理实施方案》,形成“党委统筹、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的推进机制。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构建“中央+地方”资金保障链,把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的重要内容,投入1.7亿元用于县域医共体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其中争取中央、省级资金6250万元,配套市县资金10750万元,重点支持医学检验、影像中心等关键领域建设。三是强化技术保障。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优化完善“健康达州”智慧服务平台功能,建成集医疗数据中心、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移动端调阅、医生工作站畅通“五合一”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卫健统筹、医院管理、医生调阅、患者查询4个端口均实现“一键”互通,纳入全省首批川渝互认试点市。今年以来,全市28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线上调阅检查检验数据5.4万次,互认项目10.8万次,为患者节约费用168.1万元。
二、构建三大机制,创新医共体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集约管理机制。七个县(市、区)均成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全面提升医共体党组织建设,医共体牵头医院成立党委和总医院,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根据医共体内实际情况,实现党的组织关系与行政隶属关系统一协调;建立医共体章程,规范内部管理,完善总医院和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定期协商的议事决策制度,形成“管委会+总医院+成员单位”三级管理架构。二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县域医共体均建立“5+10”中心(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即“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资源共享中心;十大管理中心,即“党务行政、医疗管理、公共卫生、人力资源、财务运营、医保管理、药械采购、信息管理、监督管理、宣教文化”中心),推动县域医共体信息互通、资源共用、管理协同,实现医疗服务能力与运营效率“双提升”。2024年全市公立医院管理费用占公立医院费用总额的比重为10.17%,同比下降2.38个百分点。三是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制定出台达州市“两个紧密”间、“两个紧密”内转诊服务规则,差异化设置医保报销政策,通过医保杠杆引导基层首诊,同时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立延伸病区、延伸门诊、延伸药房,实现人员、设备、技术“三下沉”。2025年一季度,二、三级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机构下转患者3.48万人次,同比增长44.4%,基层医疗机构向二、三级医疗机构上转患者2229人次,同比增长85.1%。“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
三、夯实三级体系,提升医共体医疗能力
一是做强县级医院“龙头”。针对各县级医院短板“一院一策”制定《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明确学科建设、设备升级、人才引育等任务清单,全市县级三级医院总数增至10家,其中5家在2023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中获得B+等级。万源市人民医院“5G+急救中心智慧平台”入选全国首批智慧急救创新案例。大力实施“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100%达到基本标准,88.89%达到推荐标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二是做优医疗次中心“品牌”。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30个,总量位居全省第4,开展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建设,确保所有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至少有1个基层临床特色科室。投入专项经费,为13家次中心新增设施设备37台,全部达到CT、急救型救护车、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胃镜等四种代表性设备配齐三种的标准,2024年次中心门诊量同比增长22%,手术量增长15%,群众认可度显著增强。三是做实村卫生室“底板”。以“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方式,建立将各类人才的编制留在上级单位、人员下沉到村社区一线的体制机制,全市共纳入“县聘乡用”管理人员125人,“乡聘村用”管理人员202人。完善乡村医生服务保障体系,2024年乡村医生年平均待遇提高至3.5万元,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生占比从25%提升至38.37%,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占比达87.63%,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