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山地占比94%,农村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儿童看病就医不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成了方便人民群众就医的关键。2020年以来,针对“山区看病难、报账难”等问题,雅安市立足“三个强化”、推进“四个整合”、促进“三个转变”,创新性地全面开展车载流动医疗服务,将诊疗、医保结算等功能集成于“一站式”服务,有效缓解了山区群众看病就医难题,相关经验入选2023年全省深化医改“十大典型案例”。2025年,宝兴县在车载流动医疗服务中率先部署DeepSeek大模型,实现常见病、慢性病AI筛查及个性化保健建议,显著提升服务效能。依托宝兴县示范效应,雅安在全市推广AI赋能流动医疗模式,推动服务体系智能化升级与服务内涵深化,有力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整体能力提升。
一、立足“三个强化”,保障流动医疗服务顺利实施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县(区)政府、市级卫生健康、医保、财政、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领导任成员的“雅安市车载流动医疗服务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雅安市车载流动医疗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部门职责、工作举措等,并对项目工作进行现场培训指导,有效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疑难问题。市、县(区)两级政府统筹打捆项目,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累计投入资金2300余万元,完成69台流动医疗服务车(含16辆负压车)改装,实现中高山地区服务全覆盖。二是强化科学布局。将“车载流动医疗服务项目”与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和中心镇建设相结合,根据人口数量、服务辐射半径、地理交通条件等因素,全市共规划30个片区,平均每个片区流动医疗服务车达2.3辆。同步建立完善县级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机制,根据工作需要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方式进驻乡镇卫生院,形成上下联动格局,扩大辐射效应。三是强化目标考核。市政府把车载流动医疗服务列为重大民生项目,纳入对各县(区)政府年终目标考核,压紧县(区)政府落实责任。制定序时进度计划,并建立月通报工作机制,每月定期通报各县(区)工作进度,对未完成序时工作进度的县(区)扣减绩效得分。各县(区)将患者自付费用比例、治疗效果、群众满意度等10项指标纳入考核细则,2025年上半年群众满意度达98.2%。
二、推进“四个整合”,实现车轮上的医院服务到家
一是整合医疗设施,让医疗机构“跑起来”。整合县(区)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救护车,改装作为“车载流动医院”服务专用车,使用统一的外观标识,安装警报器、标志灯具,统一配置心电图机、便携式B超机、氧气瓶等基础医疗设备,配备常用药品及电脑、医保刷卡器、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构建一体式车载医疗服务平台,实现了“车轮转到哪里,医疗卫生服务就流动到哪里”。二是整合卫生人才,让医务人员“动起来”。组建流动医疗服务团队,由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组成,实行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由固定人员开展流动医疗服务的“三定”服务形式,现场开展诊疗。对小病患者现场诊疗抓药,对诊断出的大病重病患者,由诊疗医生联系对接,及时向县级或市级医院送诊就医。三是整合服务系统,让医疗报销“快起来”。利用无线移动网络技术,整合国家公共卫生项目服务平台、卫健系统中联诊疗系统、医保银海报账系统三大信息系统,实现医疗、医保、公卫系统在车内整合共享,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抓药、费用报销。其中,宝兴县整合资金500余万元,建设医共体信息服务平台,为“车载流动医院”装上“智慧大脑”,利用物联卡进一步提升车载医疗信息化水平,实现7辆流动医疗服务车与市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一体化管理。四是整合服务项目,让卫生服务“活起来”。各县(区)打破过去医疗服务由医师固定地点执业、公卫服务由医护人员进村入户随访的常规模式,依托流动医疗服务车整合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宣传、医保报帐等8类服务项目,组建医护团队联合下沉,主动进村入户,为辖区群众提供多位一体服务。2025年1—6月,全市累计开展诊疗10.23万人次、公卫服务28.79万人次、家庭医生签约10.9万人、减少群众跑腿18.81万人次、发放资料15.45万份、宣教覆盖12.7万人。
三、促进“三个转变”,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实效
一是实现基层卫生从机构设置全覆盖向服务提供全覆盖转变。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出台《关于挖潜创新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资源的若干措施》等支持政策,将车载流动医疗服务项目与分级诊疗、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工作有效衔接,形成叠加效应和改革合力,全市基层卫生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累计建成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能力标准机构96家(其中推荐标准17家)、社区医院8家、县域医疗次中心10家、省级基层临床特色科室13家。二是实现从“坐堂行医”向“送医上门”转变。各县(区)因地制宜制定年度巡回医疗服务工作方案,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通过打造“一站式”智慧流动医院,各医疗机构及时下沉医疗资源,向就医不方便的群众提供流动医疗服务,实现了边远山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公平可及。创新实施“资源+人员”双下沉模式,2025年上半年共下派市县专家1025人次开展帮扶。三是实现从卫生健康部门“单打独斗”向“三医”协同转变。市、县(区)卫生健康、医保、财政、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均立足自身职能,明确自身职责,全力支持、参与车载流动医疗服务项目,实现了部门协同联动、治理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