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专题 > 地震无情 白衣有爱——“8.8”九寨沟县7.0级地震医学救援(2017年9月归档)

“有准备才能忙而不乱”

阅读量: 【发布日期:2017-08-14 】 关闭

logo

  □本报记者 杨金伟 廖志林 特约记者 杨莉梅 通讯员 张莉

  “因为一直有准备,所以我在这次救援中显得忙而不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周琰说。历经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尼泊尔地震等几次天灾的磨炼,四川省几家大医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地震救援经验。因为有一整套救援应急体系,医护人员时刻绷着一根弦,一旦出现地震讯号,就会立刻进入“战备”状态。

  经验让救援更从容

  九寨沟地震后的第6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的第3批医疗救援队出发了。作为四川省内的两家龙头医院,地震后第一时间就集结了精锐医疗救援队,赶赴灾区第一线,为当地医疗力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记者在这两家医院了解到,截至8月12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收治42名伤员,其中危重伤员7名;四川省人民医院共收治40名伤员,其中危重伤员4名。目前,这11名危重伤员病情平稳。

  地震发生后,两家医院都分别召开部署工作会议、启动应急预案、集结医疗救援队伍、准备医疗物资和日常用品、建立地震伤员救治绿色通道。“以往我们可能一窝蜂地涌向灾区,效果适得其反,现在我们吸取了教训。”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邓绍平说,做好所有的准备后,就是等待上级部门的统一调配,这种协调作用往往让救援更科学、更高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说,这次救援队伍除了陆路,还借助了空中力量。“直升机速度快,可以率先到达灾区。兵分两路,双重保险。”

  这一切都有预案。九寨沟地处四川省边缘地区,游客较多,每年都有几十例高原反应等突发状况发生。2009年,华西医院为九寨沟景区内漳扎镇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互联网+救援’发挥了作用。”李为民说,远程系统可以让后方的医院了解灾情,提供即时指导。

  多学科联手更有效

  在这次救治重症患者中,医院多学科一起上,发挥“联合舰队”的威力。

  36岁的计女士在地震中被倒塌的墙砸伤,在送往华西医院途中已输血800毫升。医院立即组建了多学科联合救治团队,经过会诊得出诊断结论:右侧肩胛骨骨折、胸腰骨折脱位、双肺挫裂并右侧血气胸等,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病情十分严重。由于多处骨折,血压偏低,手术风险极大。华西医院骨科主任宋跃明介绍,骨折脱位是最严重的骨折类型,造成了神经损伤,导致下半身截瘫,还需要后期康复。

  华西医院组建的“联合舰队”包括麻醉科、ICU、胸外科、骨科等科室。经过多次反复会诊,决定先解决最严重的问题,保证生命安全。手术进行了3个多小时。目前,计女士手术恢复良好,预计下周就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

  李为民表示,伤员大部分是多发性复合伤,医院根据不同伤情组建不同团队,多学科联合救治可以确保进行及时、专业、科学的救治。

  救援中涌动着温情

  在震后救援中,也涌动着温情与爱。

  住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的花花奶奶,是一位地震中受伤的75岁老人,她是最早转运来的伤员之一。她的主管医师、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袁加斌曾发了一条朋友圈:“花花奶奶从浙江来到九寨沟,我要努力治好她的病,让她继续看世界,就从完美的今天开始吧!”

  袁加斌介绍,花花奶奶的病情复杂,全身多处骨折、失血性休克,除了高龄之外,创伤应激和长时间卧床带来并发症等阴影也笼罩在她的头上。

  老人起初拒绝输血和手术。医院耐心对花花奶奶进行疏导,护士细心地照顾,花花奶奶逐渐信任医生,并愿意接受治疗。8月10日上午,她的精神较差,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病情恶化。危急时刻,邓绍平决定立即手术。“我们要为花花奶奶拼一把!”花花奶奶的家属很感动,他们说:“我们充分相信医院。”

  8月10日下午,医生利用微创技术,完成了右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复位髓内钉固定及左胫骨平台骨折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历时两个小时,术中仅出血150毫升。8月12日,花花奶奶精神明显好转,在护士的帮助下坐了起来,四肢可以活动了,能够自己手持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伤口干燥,复查各项指标均良好。

  “今天您坐起来了,明天我们还想让您站起来,一起加油!”8月12日晨查房时,主刀医生袁加斌对她说:“我答应过您,一定要让您继续看世界。”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