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专题 > 健康扶贫(2021年6月归档)

治病又治穷啃下“硬骨头” ——阿坝州探索深度贫困地区“3+3"病区精准扶贫模式

阅读量: 【发布日期:2018-01-29 】 关闭

logo

简 报

  第二期(总第四十四期) 

    

  省卫生计生委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2018年1月18日 

    

  【编者按】近年来,阿坝州在大骨节病综合防治中不断探索,通过实施易地育人、异地搬迁、更换粮食、改善饮水、卫生防治、科技攻关等综合措施,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实现大骨节病零新增病例,有效阻断了病因链和致病源,探索出“3+3”病区精准扶贫模式。近日,《农民日报》四川记者站对阿坝州大骨节病防治工作进行了深入采访调研,王宁常务副省长作出肯定性批示。本期将《农民日报》调研报告相关内容梳理转载,供各地参考借鉴。 

    

治病又治穷啃下“硬骨头” 

——阿坝州探索深度贫困地区“3+3"病区精准扶贫模式 

    

  阿坝州贫困程度深、范围广,全州13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市)。其致贫原因既有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的各种共性问题,也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尤其是受高原、高山、高海拔地理环境影响,阿坝州是全国罕见的大骨节病重病区。这种多发于儿童且不可逆的地方性骨关节病分布在阿坝全州13县(市)、95个乡镇、379个村。40000余名患者占病区村总人口的22.7%,成为脱贫攻坚的“困中之困”、“坚中之坚”。 

  一、八年试点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进入新征程 

  2008年5月6日,国家正式启动实施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通过易地育人、易地搬迁,彻底阻断病因链;通过更换粮食、改善饮水阻断致病源;通过卫生防治、科技攻关提高治病防病能力……5年试点,3年巩固,9大措施,阿坝州形成了集“研、阻、治、防”为一体的大骨节病综合防治网络,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儿童临床检测平均阳性率从2007年的0.27%下降至0%,意味着多年来没有一个新增病例。 

  防病治病成效凸显的同时,病区村贫困面貌也大幅改变。数据显示:2007年病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406元,2012年试点工作结束时增加到5770.42元,2016年则达到9711元。 

  当地干部群众用了“四个最”来评价试点项目:阿坝州扶贫开发历史上涉及面最广、国家投入最多、扶贫精准度最高、群众满意度最好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然而,阿坝州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地方经济薄弱、自然灾害频发、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多等一系列复杂原因,阿坝州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通过精准识别,2014年全州有贫困村60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4.8%,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万,贫困发生率为14.5%。这其中,大骨节病区贫困村占了168个,40231名大骨节病患者中有6543名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与此同时,随着3年巩固提升阶段完成,从2016年起,中央、省财政不再单独安排大骨节病试点专项资金,标志着阿坝州大骨节病综合防治从阶段性专项向长期综合施策转变。在新征程中,如何继续做好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作,以防新发病例反弹; 

  如何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大骨节病贫困群众如期“摘帽”,考验着阿坝州干部的能力和智慧。 

  二、“三个统筹”瞄准脱贫攻坚“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从面上看,贫病交织是贫困病区村的基本面,因病致贫、因贫致病,二者进入恶性循环,只有毕其功于一役才能彻底改变病区村面貌,才能彻底改善患病群众生活;从个体看,大骨节病患者劳动能力受限、受教育程度低,是贫困程度极深、扶持难度极大、扶贫成果极难巩固的特困群体。在全州脱贫攻坚战场上,大骨节病贫困群众脱贫是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 

  基于以上认识,阿坝州将大骨节病区与高半山区、边远牧区、地震灾区一起列为全州脱贫攻坚“四大战场”,紧盯“大骨节病区贫困村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患者脱贫”攻坚目标,充分考虑患病群众实际,形成了以“三个统筹”为指导原则的大骨节病贫困群众脱贫攻坚思路。 

  (一)治病与治穷统筹。试点工作的结束,并不代表大骨节病综合防治任务也随之终结,尤其是对6543名大骨节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他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正是由于身患大骨节病才造成了贫困。那么,试点期间采取的更换粮食、药物治疗等防治措施,是否还要继续?对此,阿坝州不搞“一刀切”,而是将权力下放,要求各县(市)结合各自县域内大骨节病贫困户实际,给予相应政策进行帮扶。 

  (二)发展与保障统筹。根据大骨节病严重程度,阿坝州坚持分类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I、II度建档立卡贫困大骨节病人,支持其发展增收;对III度和没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大骨节病人,实施“五个一批”中的“医疗救助”和“低保政策兜底”。对已脱贫的贫困大骨节病人,加以巩固提升,脱贫不脱政策,防止因病返贫。 

  (三)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统筹。根据时间进度,阿坝州在按照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一超六有”的四川省脱贫标准进行整体推进的同时,对重病区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大骨节病人实施重点突破。 

  三、“三项结合”多措并举落在精准见了实效 

  “三个统筹”原则的指导下,除按照政策实施“医疗救助”和“低保政策兜底”外,在具体工作中,阿坝州有针对性地探索出“三项结合”的病区扶贫模式。 

  (一)易地搬迁与健康扶贫相结合。若尔盖县包座乡卓塘村是大骨节病重灾区,全村345人,大骨节病人就有121人,其中59人被认定为残疾。为了斩断病源,卓塘村通过大骨节病扶贫移民搬迁项目,从高山搬到了山谷地带,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仅2008-2013年试点期间,像卓塘村一样实施了易地搬迁的大骨节病区村就有293个,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为控制大骨节病蔓延奠定了基础。 

  在继续大力实施易地搬迁的基础上,阿坝州将健康扶贫列入全州五大扶贫行动之一,探索建立了贫困人口“一站式”医疗保障、先诊疗后付费机制,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例控制在5%以内。其中,汶川县更是举全县之力走上大健康之路,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健康委员会,率先成立移动诊疗中心,率先普及全民免费体检和全员慢病管理……相对偏远落后的壤塘县,则以“四好村”创建为抓手,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环境,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以有效切断病源。 

  (二)产业扶贫与资产收益扶贫相结合。依托于九寨沟、四姑娘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立足于独特的气候条件,近年来阿坝州特色农业发展表现不俗,青红脆李、大樱桃、枇杷等特色水果成为重要富民产业。康养健身游、休闲度假游、乡村体验游、特色文化游等新业态异军突起,正成为吸纳贫困人口上岗就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推手。 

  为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阿坝州还计划投入159.9亿元,实施全域旅游、精品牦牛、特色农业“三大精准产业扶贫行动”。 

  有劳动能力的I、II度大骨节病人可以参与产业扶贫计划,但没有劳动能力的这部分贫困大骨节病人要如何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呢?阿坝州的办法是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财政资金投入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2016年8月成立的红原县更攀农牧民合作社联合社便是一例。全县13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政府扶贫资金1500万元入股,持股20%。 

  (三)生态补偿与生态公益岗位扶贫相结合。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阿坝州长期以来受主体功能区定位影响,优势资源转化利用程度低,在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的同时,阿坝州大力探索贫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新机制,大力开发生态保护公益性岗位,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就地就近成为森林管护员、湿地保护员、草场维护员,实现增收脱贫。目前,获得公益性岗位的大骨节病人有1000余人,每人每月可获得岗位工资830元,为长期稳定脱贫增加了筹码。 

  一系列措施的扎实推进,让大骨节病贫困群众走上脱贫“快车道”。截至2017年底,2908名建档立卡贫困大骨节病人实现脱贫,占全部建档立卡贫困大骨节病人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