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专题 > 芦山强烈地震医疗救援(2017年7月归档) > 医疗卫生工作简讯

成都军区总医院在生命接力救援中创奇迹(第四十八期)

阅读量: 【发布日期:2013-05-14 】 关闭

logo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总医院严格按照军区、军区联勤部首长重要指示,闻令而动、快速反应,迅速展开前线后方生命接力大救援,全力以赴打赢医疗救援这场硬仗,用忠诚和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科学、高效、安全救治生命的合格答卷。
  20日上午9时,医院果断决定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成立抗震救灾应急救援指挥部,全院进入战备状态。10时,120名参加过汶川地震的国家应急救援医疗队队员,按20人、40人、60人编成的3个梯队做好各项准备,整装待发。同时,开通院内地震伤员救治绿色通道,腾空150张床位组建抗震救灾专用病区;在空地上搭建起可容纳50人的帐篷病房,野战手术车、ⅹ线车、救治用血、药品器械等急救设备和生活物资全部到位。
  时间就是生命,抢救刻不容缓。20日12:25,医院第一批医疗队乘直升机飞往重灾区太平镇。医疗队跑步通过狭长街道和断壁残垣摇摇欲坠的危房,赶到救治点,通过检诊、分诊, 1小时后,35名地震伤员得到有效救治。21日12:50,医院第二梯队空降震后“孤岛”宝兴县,成为震后第一支进入宝兴的救援医疗队。两支医疗队全力组织施救,实施24小时监护,同伤员头碰头、脚挨脚吃住在一起,筑起了废墟和孤岛上的 “生命绿洲”,架起了前线后方接力救治  生命的“绿色通道”。
  连日来,医疗队克服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冒着生命危险,一边在救治点全力救治伤员,一边翻山越岭走村入户搜救伤员。为使危重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指挥部果断决策,迅速建立“陆空一体”模式,对符合空运医疗后送条件的伤员,用实战检验的“陆空一体”救治模式迅速转运后送到医院本部救治;为发挥军队医院在救灾中的主力军作用,与太平镇卫生院建立帮带对子,从医疗管理、人才培养、技术帮带、设备支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永久对口帮扶,增强其“造血功能”,为灾区留下一支“永不带走的医疗队”;经科学救治,医疗队收治的3名孕妇中,两名孕妇已顺利产下两名男婴,应家长要求分别为其取名“李向军”和“程爱军”,两个幸运儿的名字通过报纸、电视、网络传遍全国。
  前线全力以赴,后方科学救治。“一线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把受伤群众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交到我们手里,我们一定要尊重医学规律,科学高效安全救治,决不能让伤员出现任何闪失!”从地震发生的第一刻起,沈毅院长就率领后指成员战斗在救治伤员的第一线,带队查房、组织专家会诊、讨论手术方案……哪里有危重伤员,哪里有急需解决的难题,他就出现在哪里。特别是前三天,沈毅院长和后指成员每天工作都在20个小时以上,有时通宵达旦。4月21日,经伤情评估,先期收治的45名伤员中有11名危重伤员必须马上手术。为确保每名伤员得到最及时有效的救治,当晚21时,沈毅将30多名专家、100多名医务人员分成脊柱、关节、骨盆、四肢4个小组,采取三班轮换、昼夜进行手术会战。22日凌晨5点,11例手术结束,成功率达100%,得到了国家卫计委首席专家北京医科大学尹慕军、解放军301医院和军区总医院专家在大会诊后的高度评价。
  截至5月6日,前线抗震救灾医疗队共接诊8819人次,巡诊10743人次,清创缝合手术658人次,防疫消毒16800余平方米。医院本部共收治地震伤员80人、在院40人、开展大型手术累计37台,40名地震伤员已康复出院,实现了零感染、零截肢、零死亡。